被遗忘的巨人:科学界“徐霞客”丨潘永信院士导读《创造自然

 凯发在线手机登录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2-20 04:53

  作为迷弟的达尔文称他为“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旅行家”,没有他的影响,自己不会踏上“小猎犬”号环球之旅,也不会想到写作《物种起源》。

  19世纪初,27岁的亚历山大洪堡“辞职去旅行”,用五年多的时间徒步穿越南美,完成了一段6000英里的科学之旅。他给欧洲带回了上万种标本、矿物采样和化石以及浩瀚的动物学、地球物理学、天文学、地质学、海洋学和文化学数据,受到了人们英雄凯旋式的欢迎,其风头大概仅次于“战神”拿破仑。

  这是一次对他的生命和思想造成深远影响的旅行。此后洪堡的一生中走过了南北美洲,西欧,北亚,即使年逾六旬,仍跋涉在俄国最偏远的角落。

  洪堡不仅是一位英勇的旅行家,也是最后的通才之一,还是富于开创性的科学家,是公认的近代气候学、植物地理学、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。

  在植物地理学方面,他最先发现植被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规律,明确区分了“植物区系”和“植被”的概念;

  最为重要的是,洪堡革新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: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关联。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当下,更需要借助洪堡整体性的全球视野来理解自然。

  洪堡的事迹令人倾倒,予人启迪,影响了同时代的无数思想家、艺术家和科学家,触达到政治、文学、艺术等领域: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称他为“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荣光之一”;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革命领袖西蒙玻利瓦尔称他为“新世界的发现者”;梭罗如果没有读过洪堡,《瓦尔登湖》会是一本相当不同的书;德国诗人歌德回忆道,与洪堡共度几天,“自己的见识便会增长数年”。

  他的名字曾被应用在遍布全球的高山峡谷、河流湖泊、花草动物中,如洪堡洋流、洪堡山脉、洪堡企鹅、洪堡鱿鱼等等。然而,这位风靡一时的伟大科学家却被慢慢遗忘在历史中。

  所幸,在武尔夫所著的《创造自然: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》一书中,这位被岁月蒙尘的探险家、科学家,再一次霸占了人们的思想与视线,洪堡传奇生涯、科学贡献、个人魅力足够吸引每一位热爱地理、自然、科学的人。

  本周六晚八点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地球物理学家潘永信,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,高山书院创办人和校长文厨,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董汉文,一起带领读者穿越200年,跟随洪堡的脚步丈量世界、定义自然。

  1985年于武汉地质学院获学士学位,1988年于中国地质大学获硕士学位,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获博士学位。

  主要从事古地磁学、生物地磁学、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磁学与应用、岩石磁学、行星磁学等基础性研究。

  目前兼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、所学术委员副主任、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地球深部研究(SEDI)分会执委委员、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John Adam Fleming Medal奖遴选委员、地球物理学报和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主编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咨询委员、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首席科学家等。

 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排名第三)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德国洪堡基金、中国青年科技奖、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等。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、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。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
  曾获中国政府奖、国际纪录片奖、中国金融启蒙杰出贡献奖获得者、世界园艺博览会授予推动植物力量贡献奖。

  主要作品:《大国崛起》《创新之路》《华尔街》《货币》《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》《百年金融》《基金》《云南密码》等。

  高山书院创办人和校长、长城会创始人、天使投资人、《问长江》公益活动发起人、书法爱好者、《不东》作者。

  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、硕士生导师、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青年人才,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、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、《China Geology》青年编委等职务。

  近年来,专注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造山过程的研究,研究区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及其周缘地区。

  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、面上、青年、地质调查等国家项目10余项,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主流地学期刊上发表近20篇论文,出版译著《碳如何玩转地球》,创作系列科普视频《一分钟地质》。